关于2019年州级匹配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的报告

来源: 黔东南州民政局 发布时间: 2019-12-09 10:35

根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要求,现将我局2019年州级匹配资金预算绩效评价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绩效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概况

1.专项经费。(1)州财政局2019年预算批复州级匹配社会救助专项资金为:农村低保按上年度全州所需资金的1%匹配,匹配到位1533万元;城市低保按上年度全州所需资金的2%匹配,匹配到位577万元;临时救助按辖区人口每年每人补助0.1元,匹配到位47万元;特困供养补助按每年每人100元匹配,匹配到位107万元;60年代精简退职每人补助480(2400/年为标准,按省级1:州级0.4:县级0.6的比例匹配),匹配到位85万元。以上资金小计2349万元。(2)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信息化建设费用获批预算20万元。(3)黔南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30万元。以上州级匹配资金共计2399万元。

2.工作经费。城乡低保工作及培训经费30万元。

(二)资金安排情况

1.专项经费。(1)年初安排的专项经费2349万元已全部分配到全州16个县(市)。根据年初预算指标和《州财政局关于加快年初预算执行进度的函》(州财社函〔20194号)的要求,州民政局根据资金匹配原则和因素法拟定了2019年州级匹配社会救助资金分配方案,第一次分配1639万元到全州16个县(市);第二批分配城乡低保资金710万元,分配主要倾斜到20197个拟退出贫困县、存在资金缺口的县和深度贫。(2)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信息化建设费用20万元未使用,因为全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全部使用省级开发平台,州级系统使用暂缓。(3)黔南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已完成招投标,按采购合同分阶段付款。

2.工作经费。城乡低保工作及培训经费30万元已用于城乡低保日常检查、指导及业务培训费用,并对一些县工作经费较为紧缺的县给予一定补助。

(三)绩效目标

    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是用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原则,加强动态管理,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各类救助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实行社会化发放,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到2021年完成《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图集》、《黔东南州行政区划图》、《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志》编撰出版。

(四)管理情况

1.资金拨付到各县(市)后,各类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2.州民政、州财政成立调研组于10月—11月到16个县(市)对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进行调研和指导,确保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和发放规范。

3.城乡低保年度核查期间,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扶贫办联合开展全州城乡低保交叉检查,对各县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4.黔南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已完成招投标,按采购合同分阶段付款。

二、绩效评价组织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资金拨付后,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困难对象手中,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有效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是否存在资金滞留、挪用或出现缺口等,州民政局通过财务报表、统计台账等分析、现场督导、进村入户了解资金发放到位等情况进行监管;州民政、州财政成立调研组于10月—11月到16个县(市)对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进行调研和指导,确保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和发放规范,确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让党委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绩效评价情况

(一)绩效评价分析

1.城乡低保、特困资金按月发放,资金筹集方式为中央、省、州、县四级承担。全州现有农村低保对象11万户29.0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3%,预计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8.26亿元,2019年年人均综合补助水平达到2674元。有城市低保对象1.45万户2.97万人,预计全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41亿元,月人均综合补助水平达到385元。有特困供养人员9988 人,预计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1438万元,人均年供养水平达到10620/年以上。全州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5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8亿元(其中,实施救急难210例,发放救助资金320万元)。有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1412人,救助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

2.按照公开出版要求,在我局提供的黔东南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参与编纂《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图集》、《黔东南州行政区划图》、《黔东南州标准地名志》并负责公开出版,我局按项目进度支付资金。

3.城乡低保年度核查期间,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扶贫办联合开展全州城乡低保交叉检查,对各县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绩效评价结论

1.州级足额匹配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解决“一达标、两不愁”问题,充分发挥“兜底脱贫一批”的作用,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城乡低保工作及培训经费用于全州城乡低保工作开展检查及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确保工作有效有序开展,经办人员熟悉了解政策,对象认定精准,资金发放到位,取得了良好效果。

2.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按照分类分批原则,编撰出版标准权威地名工具书,充分满足社会地名信息的需求。

3.近年来持续开展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推动低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虽然州级已足额匹配各类社会救助资金,但是,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给城乡低保、特困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原因,由于部分县财政财力有限无法足额配套资金存在资金缺口。

2.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承担兜底保障职能,需召开会议进行工作调度、研判、部署,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多,工作面广,基层人员变动频繁,需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经费开支大,工作经费不足。

五、工作建议

1.建议州级财政继续匹配各类专项社会救助资金,确保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有保障。

2.建议加大城乡低保、培训经费等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六、结果应用

将绩效评价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相关救助政策、取得的社会效益等做好信息公开,提高政策知晓率,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支持、参与和监督,促进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