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依托互联网“快车道” 打造“阳光慈善”
2024年06月21日 16:50 |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视力保护色: |
黔东南州始终把公信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创新举措,通过机构自律、有效救助、监督管理三项机制全力打造“阳光慈善”,赢得社会广泛赞誉。2023年共收入1470.27万元,其中互联网募捐资金816.48万元,有400多家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加献爱心。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794.31万元,受惠群众达2.1万人次。
一是完善机构自律机制,确保慈善活动在阳光下运作。在黔东南州慈善总会第二届理事会上重新修订了《黔东南州慈善总会章程》,建立了《黔东南州慈善总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坚持重大事项由会长办公会决策。在资金的收支上,严把“进”“出”关,对每笔慈善捐款都坚持开具捐赠收据、及时入账;对每一笔救助必须通过规范程序,最后由州慈善总会通过网银拨付到受助人个人或(委托人)账户,做到账票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每年都自觉接受审计机构审计,并延伸审计16个县(市)慈善总会,将审计结果报理事会,接受监督,并通过每年的工作考核、培训指导、调研督查、总结交流、激励表彰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执行力,使慈善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完善慈善救助机制,确保慈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制订《黔东南州慈善总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慈善资金使用范围。州慈善总会的办公经费与人员工资由州财政全额保障,杜绝从慈善捐款中列支,确保慈善捐款专款专用。黔东南州慈善资金的使用实施年度预算制度,以“量入而出”的原则,优化各个慈善救助项目。以救助项目“品牌化”、救助模式“多元化”救助力度“最大化”、救助工作“精准化”为目标,着力提升慈善救助能力。如“慈德圆梦”助学工程慈善品牌项目,截至2023年共投入资金926.7万元资助1852名困难家庭学生圆梦大学。并在腾讯公益上线了“黔东南慈德圆梦”“苗山侗水护苗行动”“黔东南慈善救急难”“黔东南慈善情暖万家”“黔东南儿童关爱行动”“善行黔东南乡村振兴”“助残疾儿童康复梦”等七个慈善项目,整合慈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救助到人到户,有力有效助推我州乡村振兴。
三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慈善事业依法规范发展。主动接受媒体监督、社会监督、行政监管,通过“慈善中国”“黔东南州民政局网站”“黔东南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慈善信息和工作动态,实行慈善资金收支情况定期公示制度,对所有的捐赠收人和救助支出都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告和公示。在资金管理使用开展救助过程中,邀请捐赠人参与救助讨论和发放,增强透明性。加强募捐救助档案的归档和管理,坚持慈善档案的“真实性、规范性、完整性、连续性、公开性”,经得起各方查证。
分享到: |